首页 > 化学科普> 正文

寻找“还魂丹”――记解毒药二巯基丁二酸的研制

管理员 | 2018-05-16 21:12:37

寻找“还魂丹”――记解毒药二巯基丁二酸的研制

导读] 从“二巯基丁二酸钠”针剂研制成功,再不断研究改进,直到“二巯基丁二酸”口服胶囊研制成功,经过了千百次科学的实验,它饱含着科研工作者多少汗水和心血!

1992年6月18日,天气十分炎热,河南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发生了一起建国以来罕见的食物中毒事件,700多名学生因吃了又人投放砒霜的面食,发生腹痛、呕吐、休克,生命危在旦夕。

这么多人集体中毒,情况危急,中央、卫生部和有关方面都十分重视,火速调集药品进行紧急抢救。经过大家努力,788名学生没有一个死亡,这是一次罕见的、成功的临床抢救案例。

这次抢救病人,用的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制成功的解毒药――二巯基丁二酸。

目前,“二巯基丁二酸”这一起死回生的救命药,不仅在国内已广泛运用,其钠盐已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而且是被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批准在美国生产并用于临床的第一个中国人研制的新药。

当人们从死亡线上痛苦地挣扎过来,重新迈上铺满阳光的平坦大道的时候;当人们解除了焦虑、悲伤,重新露出笑容的时候,有谁会想到这救命的研制者是谁?他们为研制这个新药究竟绞了多少脑汁、付出了多少艰辛?有人乃至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从“二巯基丁二酸钠”针剂研制成功,再不断研究改进,直到“二巯基丁二酸”口服胶囊研制成功,经过了千百次科学的实验,跨越了三十多年的时空,它饱含着科研工作者多少汗水和心血!

(一)

那还是解放初期,农村的血吸虫病泛滥成灾,无数农民得了这种“大肚子病”,失去了劳动力,不少人病重死亡。那时,不少农村真是“千村霹雳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一片凄凉的景象。毛主席号召医务人员下农村开展防治血吸虫病,抢救病人,要求科研单位积极研制抗血吸虫病的新药。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责无旁贷的承担了研制抗血吸虫药的任务。寻找新药从哪里着手呢?那时,治疗血吸虫病药只有唯一的“吐血石”,这药虽能治血吸虫病,但本身毒性较大,特别对心脏有很大的危害,治疗中有万分之二的人会中毒。“吐酒石”所以能治血吸虫病是因为内有金属元素锑的作用,但是治疗中锑又残留在人体内产生锑中毒。能不能重新研制一种比“吐酒石”更好的抗血吸虫病新药?又能不能研制一种解除“吐酒石”脱落在人体内锑的解毒药。上海药物所的科研人员开始了这方面的努力。

药理室主任丁光生博士,解放前曾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和医学博士。毕业后成为在美国既是临床医师,又是哲学博士的第一位中国人。他是一位聪颖的组织者,在组织大家讨论从何着手研究防治血吸虫病的药物,以及如何解除注射“吐酒石”后锑中毒时,他提出了1947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念博士学位时听到过的一种解毒药。那是二次世界大战时为防范纳粹使用化学战而找出的一种抗毒气的药叫“BAL”,即英国抗路易斯毒气药。二次大战结束后,这件国防秘密开始解密,这个药已经写进了教科书。丁光生建议是否拿这个药来试试。他们找来这个解毒药并在小白鼠身上开始试验,发现效果不大,本身还带有一些毒性,对人畜有害。

在药理研究室里有一个刚从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分配来的大学生叫梁猷毅,那是个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小伙子。在导师的指导下,他翻阅资料,查看文献,开始了艰苦的找药工作。许多外文资料要有厚实的外文基础才能参阅,梁猷毅的外文程度不够用了,便借助字典。他原来是读生物学的,为了从事这项科研,还去上海医科大学进修药理、病理学。为了看大量的资料,他宿舍床头上的灯常常在天快亮时才熄灭。经过大量资料的翻阅,他根据文献和自己的大胆设想、归纳和总结,提出了八条路线。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导师丁光生时,导师非常高兴,并要他从右“巯基”的解毒药方面多去考虑。

那一回,在梁猷毅的实验室里摆着七、八个铁笼子,每个笼子里装着七八个活蹦乱跳的小白鼠,梁猷毅先给这些小白鼠注射含有毒性的“吐酒石”看它们的反应。老鼠中毒后有的呼吸急迫,有的难受得趴在那里,注射剂量大些的还很快死去,他就给一些老鼠注射各种解毒药,有些药作用不大,但发现一种化合物二巯基丁二酸钠却使垂危的小白鼠慢慢地缓和过来,疗效远远超过BAL。这一发现使梁猷毅大为兴奋,得抓住这个发现继续深入研究下去。

(二)

现在需要大量的二巯基丁二酸,梁猷毅便去找化学室的谢毓元。20多岁的谢毓元是个勤恳的从事化学科研的研究人员,他后来被派往苏联学习时,导师是苏联一位很有名的化学教授,这位教授夸赞谢毓元:“你的手是幸福的手”。因为谢做的实验总比别人好。

谢毓元不仅有一双“幸福”的手,还有一颗善于和他人配合的心。当梁猷毅来找他时,他没有二话,就扎进了实验室。二巯基丁二酸要经过好几个化学过程,而且有几个化学过程会散发出奇臭无比的气味。那时,研究所的条件很差,都挤在一个小楼里,实验室里没有通风橱,为了不让臭气弥漫在实验室里影响他人,他将瓶瓶罐罐搬到四楼的阳台上去做。不管是骄阳似火的夏天还是东风呼啸的冬天,为了给予梁猷毅有力的支持,他都没有停止过制作。二巯基丁二酸合成过程中散发的臭大蒜加臭鸡蛋难闻的气味,常常薰得他睁不开眼,苦味还不时涩他的嘴,但他甘愿做梁猷毅的“供应部长”,给梁猷毅提供了大量用药。

(三)

梁猷毅和他药理室的同事,在化学室谢毓元等的帮助下,开始了大规模的试验。

为了实验,他多少次放弃了与女友的约会,多少次舍弃与朋友的聚餐,为了实验,不知有多少个假日,梁猷毅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平时里,离开实验室时,迎接他的常常是满天的星斗。有一回,梁猷毅在一头猴子身上做解毒药试验。这猴子体魄健壮,行动灵活,平时和梁猷毅相处得很好,每天喂食时抚摸它,也总是乖乖的。这天天气有些闷,这头猴子与往日相比似乎不大听话。梁猷毅正准备给它注射麻醉剂时,不料,那猴子吡牙裂咀尖叫起来,并发疯地往他胳膊上狠狠咬了一口,梁顿时感到疼痛难受,一股鲜血从胳膊上淌下来。那猴子顺势便从窗口逃了出去。至今,梁胳膊上当年猴子咬过的疤痕还依稀可辨呢!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已证明,二巯基丁二酸不仅能解锑中毒而且是一个广谱的解毒药,它可解金属铅、汞、锑、铜、金、铊、锌、砷等对人体造成的毒性。并能解非金属沙蚕毒素类、杀虫单、蛇毒、易卫杀、毒蕈(即毒蘑菇)等对人体造成的毒害,而且还是一个很好的肾脏病诊断药。当然,开始这些实验都是在小白鼠、大白鼠、兔、猫、犬、猴子身上进行的,经过多次在动物身上的反复试验,证明能解毒。但若使用在人身上,会不会产生副作用呢?要上临床验证了,这可是件很慎重的事情啊!

(四)

1958年4月26日,那是春天里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丁光生和梁猷毅一起来到中山医院,他们要检验他们的发明成果――二巯基丁二酸钠,在人身上使用会不会有副作用。为了对病人负责,他们首先在自己身上作试验。

医生给他们做完常规检查后,随即拿来针筒,第一针0.2克的剂量注射到丁光生的静脉内。丁闭着眼,沉静地体味着打针以后的感觉。

“怎么样?有没有不舒服?”睡在旁边一只床上的梁猷毅急切地问丁光生。

丁睁开半只眼说:“没有感觉,和平时一样。”

第二针,药量增加到0.5克,注入到梁猷毅的静脉内。

“怎么样?头昏不昏,想不想吐?”这回轮到丁来关心梁了。

“不昏呀,也不想吐,什么感觉也没有。”梁睁着一双大眼睛对丁说。

接下来丁接受了第三针,剂量为1.0克。继后,梁接受第四针剂量为1.5克。丁接受第五针,剂量为2克。

丁在两小时内接受了3.2克,梁在一小时内接受了2.0克,他们估计这样的剂量去抢救病人完全足够了,歇息了一会儿,还是什么感觉也没有,两个人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

一个喊着“成功了!”

另一个喊着“我们成功了!”

他们紧紧地拥抱,泪花从眼眶里闪了出来,这是艰辛的泪花,这是欢乐的泪花,这是胜利的泪花。他们为一个新药的正式诞生而激动、亢奋的情绪感染着急诊室里的医生和护士。医生也喜悦地说:“二巯基丁二酸钠是确凿无疑的解毒好药。”发明是一件很艰难的事,科学家的验证更要经过艰难曲折的历程。可是梁猷毅、丁光生、谢毓元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了。他们稳稳地、脚踏实地的走在探索者的道路上,每一项科学的验证都是他们通过艰苦的脑力劳动,和勤劳双手的操作来完成的。

从二巯基丁二酸钠的针剂,静脉注射,见效快,适用于抢救,到二巯基丁二酸的口服胶囊,适用于慢性中毒,其间不知溶合了多少科学家辛勤的劳动。后来这个药转给新亚药厂大批量生产,化学室的另一些科研工作者又帮药厂改进工艺,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许多无名英雄,在此不一一举例了。

梁猷毅进药物研究所时只不过是个二十多岁的青年,如今已经退休了。他在研究所里经历三十多个春秋,是伴随着二巯基丁二酸的研究度过这些岁月的。使这一药从针剂到口服胶囊,从适用于急性抢救到适用于慢性中毒,从解人体的锑中毒到能解多种金属中毒,从解金属中毒到能解某些非金属中毒,成为一种广谱性的解毒药,这个过程几乎耗费了他的一生。他为此也得到了应有的荣誉,经国际同行们的推荐,他被载入美国名人录出版委员会编辑的《当代世界各人录》,英国剑桥传记中心出版的《国际有成就的人们》、《国际名人录辞海》等传录书籍,有人还称梁是“一个走向世界的中国知识分子”。

梁猷毅的导师丁光生当时只30多岁,现在已是满头白发,名列多种世界名人录,他现在着重做编辑工作,编辑工作的造诣,使他成了两家著名期刊的主编和一些国际著名期刊的顾问或编委。谢毓元现在已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这标志着他已跻身于科学家精英的行列。

他们发明这一“解毒药”,近两年来取得了一系列荣誉,从1990年至1991年两年中共获得六个奖:1990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分获首届上海科学技术博览会金奖,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二等奖,第六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台湾发明家协会颁发的“金头脑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它还被列入《中国的世界记录》一书中。

但是,梁猷毅等没有满足现在的成功,他们以及他们的继承者,还在继续研究二巯基丁二酸的新用途,并预言还会有更好的要来代替它。

寻找“还魂丹”――记解毒药二巯基丁二酸的研制


北京优兔帮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010-84097195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第五大道 版权所有 ©辽宁化学公共服务平台组委会 辽ICP备17022063号